DSC_3104.jpg

2009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

活動時間:2009/10/24-2009/11/30

活動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保存區與六家民俗公園

網站:http://www.2009folkdrum.com/index.html

Blog:http://blog.roodo.com/folkdrum

回家的路上,聽到鑼鼓喧天的聲音,原來花鼓節又開始了!花鼓隊與花鼓節的結合,並邀請國際表演團體齊聚交流,已成為竹北六家地區的地方特色之一,加上新家距離活動地點只要五分鐘路程,自然就每年參加啦!今晚去看了開幕式,表演十分精彩,有空的人可以去看看!有來可以Call我^^

DSC_2924.jpg

 

國際花鼓節演出團體:
●新瓦屋花鼓隊(台灣)

民國三十六年,為了慶祝台灣光復一週年,據說每個鄰都要提供一扛大鼓,遊街慶祝。然而,新瓦屋人竟有多達兩個鄰的人口,家族又不願拆成兩個隊伍,因此乃由家族長老提議創造一個新的遊街慶祝隊伍,大鼓仍只有一個,隨著隊伍人員擴大,終於成立了「林家花鼓隊」。以幽默趣味的陣頭,表現逗趣歡樂的氣氛,不僅深受鄉親的喜愛,成為農閒時最佳的娛樂,更是六家庄客家本土文化精神之所在。

花鼓隊最早由16人所組成,一直到今天為止,花鼓隊已編制擴大成50人,增加生、旦等角色,劇本、服飾、道具、舞步都多樣化發展。最常表演的是大小老婆爭風吃醋的戲碼,生動滑稽,獲得不少觀眾熱烈迴響。

目前花鼓隊成員多為社區居民,方便感情維繫和動員,因角色需要,多數表演者都是中年人,其中最老73歲、最小12歲,不分彼此,每個星期四晚上在新瓦屋努力團練,希望發揮母雞帶小雞精神,不讓傳統文化流失下去。

花鼓隊近年也正在積極招收新血,多以六家國小學童為主,中興社區成員也有高度共識,願意讓家中的小朋友前往觀摩、學習打花鼓的技巧。且中興社區發展協會地點就設在六家國小內,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功能;每年花鼓節都會舉辦兒童寫生,認識故鄉;去年的「花鼓故事屋」是由社區表演兒童戲劇,這些小朋友們未來都可能是花鼓隊生力軍。只要社區居民有意識傳承文化,花鼓隊就有動力持續推動下去,有朝一日躍上國際舞台,成為新竹縣客家鄉親乃至台灣民眾的驕傲。

●身聲劇場(台灣)

以擊樂、肢體、戲劇、吟唱、面具,以及各國樂器等藝術表現手法,一體呈現或輪番表述一一這是「身聲」獨樹一格的「演樂舞」劇場演繹表現形式。「身聲」自1998年創團起便確立了以演員表演為主導的藝術風格,表演者既演、亦奏、亦舞、亦歌,在形式轉換間自然切換角色扮演;創造了無比豐富的表演語彙,以及形式簡約然意象無窮的藝術特色。

「身聲」期望藉由源於土地自然的樸質活力,與跨越文化、種族界限的藝術語彙,以雅俗共賞的演出,進入各種表演場域,「身聲」透過生命力與穿透力十足的表演,與普羅大眾共享藝術的感動。

演出:《無所不擊》
長期探索各種聲音可能性的經驗,以及長期與純樸古老的樂器共處的心得,讓狂打樂擊發現「音樂」最初便來自日常生活,所有原始樂器都是手邊的材料製成,身邊的許多生活物件都可以是發聲體,甚至自己的身體就是最有趣的共鳴箱,都能傳達最土地最生活的訊息。因此狂打樂擊除了樂器,同時發展出從生活周遭物件尋找美妙有趣的聲音組合,運用不同物件相異的材質,所能擊打發出的各異其趣的音色與共鳴,透過藝術的創意轉化,巧妙的讓各式各樣的平底鍋、水桶、鐵桶、瓶罐等等成為打擊樂器。融合肢體舞動的活力展現,與鍋碗瓢盆一起飛舞敲擊出一場饒富趣味的打擊音樂饗宴。

DSC_2945.jpg DSC_2980.jpg

 

●雜耍者劇團(瑞士)

兩個踩高蹺的男女演出一段絢麗的神話傳奇,片片段段的故事如洗牌者將撲克牌穿插交疊再攤開平鋪,錯綜複雜地將角色推至愛與死的永恆生命。沒有任何台詞或特定故事,演員,不,更像特技演員或舞者,用上百種的方法玩踩高蹺的絕技,高蹺不僅是我們平常迎神廟會遊行之用,在這兩位演出者身上更是炫目耀眼,適合全家來觀賞。

DSC_3287.jpg  DSC_3265.jpg

 

●蒙地劇團(義大利)

《嘉年華》是一齣結合南歐威斯、南非、南美洲森巴祭等戶外嘉年華演出。有節奏的鼓隊、三公尺高的人偶、多彩的服裝旗幟、音樂及火舞。並沿路邀請觀眾加入這個充滿歡樂的遊行隊伍,他們會到定點圍成一個圓圈,表演舞蹈、雜耍、高蹺及音樂等。

DSC_3152.jpg DSC_3154.jpg DSC_3172.jpg

 

●北極星劇團(挪威)

製造歡笑與尖叫聲的翻跟斗小丑劇團,適合親子一同觀賞,讓觀眾仿如置身在歐洲街頭的歡樂節慶,總是少不了大群觀眾圍繞一起歡呼一起驚叫。眩目的道具、高超的技巧讓人駐足,歡笑在心頭久久不散。

DSC_2990.jpg DSC_2991.jpgDSC_3053.jpg DSC_3083.jpg  DSC_3113.jpg

 

 

除了定期的表演之外,還有其他創意市集、文化學堂及深度文化之旅等相關活動等著大家參加唷!

延伸閱讀:節慶中的社造,社造中的節慶 

(謝佩娟  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)

在新竹縣做社區營造的期間,我也參與過許多所謂的「地方節慶」。我一直思索的問題是,為什麼我們的地方節慶總是需要穿著清涼的鋼管女郎、大量的攤販或者是神豬比賽。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在地的文化模式,不過文化事實上並非一灘死水,而是有如百川匯流的大洋,當遇見新的文化,原有的文化應該也會自主或被迫地成為另一番面貌。於是當我們無奈地說著「這就是文化」的同時,是否也應該思考「我們想要的文化是什麼」?

 

我們帶著這個問題,開始策劃與製作「2009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」。在這半年的企劃過程中,我們不斷地去尋找常民性與藝術性共存的可能,試圖建立一個美感輸入與文化輸出的平台。文化的相遇並不總是伴隨著浪漫,殖民式的文化侵略會抑制當地文化的茂生,由於缺乏理解的誠意,強勢的文化力量甚至會抹消原生文化的面貌。當然若是我們採取不同的策略,或許就能促成一次美好的相遇。

 

社區營造的方法是透過社區居民自發性地討論,結合「公民性」的原則、「鄉土愛」的精神與「永續經營」的期待,營造出一個個獨立自主、有意願為自己負責也為在地文化負責的有機個體。有了願意行動與改變的人,再逐步地思考能夠做什麼,這樣的方法便是我們製作花鼓節一路走來的方式。大家都會說「我們就是這樣」,卻沒有發覺這只是種避免麻煩的想法,我們遊走各鄉鎮、社區,希望將之轉變成「我們想要怎樣」的積極行動。

 

透過每次與社區居民的討論中,我們逐漸刨去常民性的表面,試圖觸發他們使用藝術的眼睛,在生活的帶狀中,去重新看見生活、理出文化與歷史的脈絡與樣貌。我們希望提供一個缺口,讓大家都能夠進來,地方的演藝團隊、藝術家、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、社區文化與產業,每一個行動的策動都是刺激思考的試探,在每一次實作中建構節慶的在地性,與此同時,來自縣外文化的大量進駐,也重新建構在地的文化。花鼓節就是這樣一個有機系統運作的成果。

 

現在被稱為民俗公園的建築群,在當年被稱為「舊瓦屋」,因為有舊瓦屋,所以才有新瓦屋。對農業社會的聚落居民來說,新、舊瓦屋除了是場所的稱呼外,更是記憶的連結。昔日的水圳、昔日的農田,連結著常民生活的表象與內在,然而因為開發與建設,古老的房舍頹圮了,從新瓦屋門口就能看見舊瓦屋的情形已經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往天際線伸展的獨棟大廈,此起彼落地堆疊在六家的地景上。

 

在現代城市規劃的概念上,連接新瓦屋與民俗公園的已經不是稻田與水圳,而是被命名為「嘉豐二街」的柏油馬路。這條馬路也是花鼓街的舉辦地點,包括六家歷史闖關區、來自全國的創意市集手作人以及一些令人佩服的小農,都將參與其中。而我們在節慶空間氛圍的營造上,抓出了稻草這個元素,期望以之作為當下與歷史的連接點,邀請了多位藝術家與在地居民,以稻草為創作元素,製作出佇立於花鼓街入口的稻草人、指示遊客方向的鼓燈稻草人,以及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發揮巧思而製作的稻草裝置藝術品,讓花鼓節真正地成為一個透過在地住民的手方得以發生的節慶活動。

我們不希望地方節慶只是集結了人力與資源,一個人來人往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大拜拜,而希望在節慶發生的期間,參與的每個人都能夠樂在其中,實際地感受文化間的差異與美感,看見色彩繽紛的文化樣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mmyCh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